超长距离空车行驶,再加乘客迟到时间久,这到底是谁的错?
“顾客是上帝”已被服务行业奉为金科玉律,最初宗旨也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。毕竟用户价值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,自然不能轻视用户体验感。滴滴在声明中也提及,关于为乘客搬运行李,平台规则对快车司机无统一强制要求,但希望师傅们在遇到大件行李时主动搭把手。实际情况中,很多司机师傅的确会主动帮忙提行李。
顾客虐我千百遍,是否要待顾客如初恋?
具体到这一事件,司机因乘客迟到等待时间略长,被酒店保安多次驱赶,便通过系统、电话等方式催促乘客乘车,并希望乘客予以理解。不过,对于司机等待时遭遇的“窘境”,姗姗来迟的乘客并未予以感同身受,还当场斥责司机不给提行李,现场取消订单。委屈又愤怒的张师傅斥责乘客,“太过分,做人不能这样”。
根据公开信息显示,这是司机自愿抢的预约单,而系统非派单。因此,司机空车行驶近40公里接驾,乘客无从得知,故成本亦不应算在乘客身上。
不过,既是预约订单,双方还是应该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。司机自愿驾车近40公里接驾,为乘客服务。乘客在比预约出发时间迟到17分钟时,又因拎行李问题直接取消订单,本身也有违契约精神。
事件最后,以乘客支付取消费,平台给予司机补偿,司机因擅自散播乘客信息被处罚暂告一段落。有人认为,这简直就像是货拉拉事件的翻版,所幸并未酿成恶果。
有观点认为,既然从事服务行业,就应主动帮乘客放行李,把服务做好。但事件中乘客的种种表现,让不少网友力挺司机,将更多的矛头对准乘客。在他们看来,司机本无义务帮乘客拿行李,帮是情分,不帮是本分,大家都是打工人,乘客理应将心比心。如若有所求,完全可以提出,而非粗暴地取消订单。
即便“顾客是上帝”已成为当下服务业的自律“金句”,也不能成为用户咄咄逼人的理由,“花钱就是大爷”,在服务人员面前彰显“优越感”的心思更要不得。我们在强调服务和体验感的同时,更应该多谈谈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互相尊重,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包容,别让“顾客就是上帝”变了味儿。论圳|深圳滴滴订单事件:打工人不易,别把自己当上帝